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学
常读书而知心所向
作者:范爱礼  发布时间:2015-12-09 09:36:50 打印 字号: | |

       北京十点前后的夜,不算早也不算晚。我喜欢在这个时段读书、思考。静静的、独自的,几乎天天如是,已有十多年。

       书桌上,总是有几张随手可抓来的纸。读书中,遇到思悟出新的那一点,就立即记下来。这些记下来的东西,会很快就被用到哪里,一般不会出现浪费或搁置。写到这里,我确实要谢谢书桌上的那些纸,是它们承载了我有过的灵感与思想,让我在说话和写文章时常有一些被人说好的表达。我也想,是不是写过大作的人,也有我这样的随遇而记?应该是的,至少是有一些。

       我的读书分两种,有为了应对问题而读的,还有随手取一本就读的。今天的读书属于第二种,随手取了一本,噢——是一册叫《北京工作》的期刊,它是我的老朋友。翻开一页,一个带着乡村气息的标题跃入眼中——《四渡河村有个黄支书》。读毕,再回味,一个心中有群众、工作有方法的基层党员干部形象如临面前,四渡河村中的沟沟坎坎和民情要事一览无余。再往前翻,又一个标题得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需把握好六个关系》。都与市、舍与得、加与减、堵与疏、硬与软、内与外的辩证性论述,将精英心里的宏图理论与百姓口中的质朴俗语系在一起、融为一体。又读毕,自己汗颜且有了忧虑;再思考,却又信服并产生了信心。

       又是一个随意的翻看,有了一篇关于党史和军史的文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历史作用》。现在看这篇文章应该是复读了,但依然很想通过《北京工作》的页面来再读一遍:我国的抗战时期,社会曾广泛流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类论调。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不能对抗战前景形成一种统一正确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精准地抓住历史焦点问题,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深刻地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基本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地论述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自觉的能动性,实行人民战争的极端重要性。坚定地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必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战争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正是这篇著作,阐明了中华民族持久抗战的总方针,粉碎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从而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指导我们获取了最终的民族解放。合上《北京工作》,在想:自己曾多次在这本刊物中寻找素材和探知思路,是否是应该提炼几组自己的话送给它呢?想了两三分钟,然后在纸上写下了“可信、可用、可靠”几个字;又想了一会儿,又写下了“造就灵魂和培植智慧的工具”一句。

       今夜注定是与书有缘的——已来到卧室的我,又随手翻开了一本书,“开卷有益典故的由来”是这一页的主题。于是又有了一番细读:开卷有益出自宋太宗赵光义之口。这位皇帝勤政且爱读书,在位时曾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新书编成后,他很想早一点读完,以用其中之理来治理国家。皇帝为自己规定:每天看三卷。但由于政事繁忙,计划常被打破,于是他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劝他别太累了。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就是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是的,古人悟出的“开卷有益”,于今天的我们同样有意义,读书多和多读书应该是人生的目标之一。

       今天的夜,似乎真的与以前不一样,到了该入睡的时分,却还在想着自己的读书,也想到了历史人物们的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谁说过的?记不太清了,感觉应该是杜甫或李白。“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两句是大思想家朱熹曾说过的,他还说过什么?…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海洋中的灯塔,能引领人们向着正确的方向航行。遇彷徨,我们可以从伟人的著作中获得方向;遇强敌,我们可以从精典的书籍中汲取力量。

       再起身,又来到书桌旁,取一张纸,用心写下——常读书而知心所向。

责任编辑:郑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