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生活在枪林弹雨的那个年代,我的年代有改革开放的春风,有98抗洪的英勇,也有新冠时期的众志成城。没看《八佰》前,我们更愿意将英雄的概念定位在每一个看到希望曙光的时刻,更愿意相信人生来即有四种“善端”。
电影《八佰》通过各国记者、达官贵人、学生、帮会、戏子、阿三等各色人演绎的人性。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镜头的不断切换,我渐渐从事不关己变成了深入其里,最终成了“八佰”中的一员。
刀子舍命飞跑送电话线;女童子军杨慧敏枪林弹雨泅渡过河送旗;赌场老板拿出吗啡送往前线救治伤员;大学教授被婆娘骂的枪都不会开而情急之下对日军连放数枪;以及到后来戏班班主擂鼓助威的节奏……让我不经意中,被感染、被转化、被感动、被泪目。
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空中飞艇上各国的观察团和送手谕来的南京政府特使们。在日军和国军的枪林弹雨中穿梭,和日军的轰炸机擦身而过,画面的冲击力着实惊骇。
我不禁想到年轻时候经历过的各种反恐演练,一切都是假想敌,但是我们也要把它“演”出来,尤其是在日本使团访问并观看我们的外事表演时,不需要任何的动员,全体将士怒目圆睁,使出浑身解数用精湛的技战术和嘹亮的番号声,让他们战栗、敬畏甚至胆战心惊,整场表演起承转合中不能让外宾看到一丝做作的痕迹。
我边观看边想导演会不会让这艘飞艇坠落,日本能否对英法租界开打,国军是否是在真正的抵抗?是如何抵抗的?边看手心边捏着汗,心操稀碎。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抗战是八年,如果从1931.9.18事变算起,抗战就是十四年。
从我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飞行员王伟被撞,再到中美贸易战、中印边境冲突,西方少数国家从未停止对我国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和平稳定决心的挑衅,不然《八佰》中西方少数国家能从正义的高度去考量一个国家的主权,不惧怕日本的法西斯暴行,就不会有四行仓库保卫战,更不会有南京大屠杀和重庆大轰炸了。
《国际歌》唱的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一个别国能救我们于水火之中。
话不多说,回归电影本身,影片中有画外音传来,“你们当年东北军几十万人被2万日本关东军赶出东北”......
当守四行仓库内的一个师变成一个团,由一个团变成一个营时,当时的政府似乎一直在等待得到国际社会的调停。当特使对谢晋元讲出那番肺腑之言时,我们才发现这么一件伟大的事,在权利、利益面前变得是那么轻佻。
我想起那被一脚踢碎的“东亚病夫”牌匾,想起聂耳的那首“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想起那句“弱国无外交!”。《八佰》中对端午、瓜怂、老铁、老算盘等一干人的刻画已深入人心,他们曾经也是看客,也想一直做个看客。怎奈命运半点不由人,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从看客变成主演。
影片中,还有个场景比较突兀。赵子龙披挂整齐,跃马持枪的武生画面,是对坚守四行仓库将士们英雄主义的集体升华,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深深的拷问。
心随境转,我不禁想到前期在新闻上看到北京26天内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某国家的某些势力对这篇报道极力攻击和抹“红”,胡扯说中国在撒谎。
诚然,此次遭遇新冠肺炎的袭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我们没有退缩,没有逃避,没有隐瞒,率先封了一座城,积极筹建“火神山”、“雷神山”、“一省包一市”等方式举全国之力迅速切断传染源。
我们没有纠结某些国家“甩锅”的荒谬言论,有效地控制疫情,并主动大方的分享防控经验和技术,展示团结,有情有义,展现大国担当。
没有人天生伟大,在电视里看到医生那舍生忘我、抢救生命的勇气和激情让我一次次泪目。观照人性这面镜子,在疫情期间对社区工作人员谩骂侮辱,拿下口罩对医护人员猛咳嗽……着实可耻,人性的善良、美好和阴暗、丑陋交织在一起五味杂陈,我想可能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现实吧。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我做起,传递正能量。看!胜利的曙光始终在前方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