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这是谢觉哉给儿子回信中的一首诗。儿子写信给“当大官”的父亲,希望父亲“照顾”儿子进城工作,父亲回信说:“搭便车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引导儿子要“有志气、有计划地创造自己的前途”。在谢老与儿子的信件往来中,呈现出在这样一个质朴的年代,一个质朴的人,做质朴的官,不认为自己做的官有多么了不起。这一位睿智大度、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温情脉脉的忠厚老者跃然纸上,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讲好谢老的故事。
谢觉哉是湖南省宁乡人,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法律工作者、社会活动家, 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同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1934年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历任中央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司法部长等职。建国后,他历任内务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等职。接下来,我将与大家分享三个故事,分别讲述谢老的“不做大官做‘焦官’”,谢老司法工作的群众路线和求真务实作风,希望以分享的方式加深学习,向人民公仆谢觉哉致敬。
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告诫大家“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对此,谢老也有同样的感慨:“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焦官”是河南方言,即指不挣钱的官。谢老将这一为官信念贯穿始终。有个小故事:在1933年11月,谢觉哉来到了瑞金县检查政府工作,中午,瑞金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蓝文勋大摆酒席,说是为中央领导接风。谢觉哉当时就生气了,他说,毛主席每天的生活标准也只有三钱盐,两钱油,八两米,他办公到深夜都是以南瓜充饥,在苏区,谁也不能搞特殊,更不准用公款吃喝。工作组进行突击查账,果然顺藤摸瓜挖出了贪污的问题,数额高达四千大洋,相当于今天的八十万元。谢觉哉对毛泽东建议,必须立法建规昭示天下,以便广大群众监督。毛泽东听了以后,想了想,说:“好。你谢胡子敢于开刀,我毛泽东绝不手软!”谢老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即今天的中央巡视组,要把苍蝇老虎一起打。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谢觉哉始终将自己视作人民公仆、普通共产党员,从没有什么特殊需求,他说“我们是以身许国的共产党人”,“共产党人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不能多拿一个钱,他的生活不能比一般人高。”
“合情合理即是一部好法。”这是在陕甘宁边区审判史陈列馆展板上写的谢觉哉的名言。这话在今天听起来仍是那么深刻、那么亲切、那么接地气。 “合情合理”即是把屁股端端的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不当“官”和“老爷”,走出“衙门”,深入群众。在江西瑞金时期、延安时期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谢觉哉参与制定了《选举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司法条例,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大量的立法工作。谢觉哉始终保持着一心为民的司法情怀,这对今天的司法审判工作仍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无论是巡回法庭、实地考察调研,还是开庭审理案件、接待群众来信来访,都是和群众打交道的好机会,都是送上门的群众路线。用一颗赤诚之心对群众好,切实解决群众疑难问题,群众就会加倍的对我们好。对来诉、来访群众,理应热情接待,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关心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问题,让“法理”与“人情”交融,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体验,让司法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不看案卷,还要最高人民法院干什么?”在1959年4月,谢觉哉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时年已经75岁。他没有因为年岁大而“挂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谢觉哉踏实办案,为司法公正做出了可贵的努力。谢老的这种求真务实工作作风也是彻底为人民负责的精神的体现,是他“能多做事即心安”的另一种写照。谢老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之前,各地法院都用电报的形式向最高人民法院报批死刑案件,办案原卷宗并不上报。这与当今最高法院以最高标准把握死刑复核案件的做法大为不同。古昔对比,谢老在其中的努力功不可没。谢觉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报请中央恢复1956年以前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核准死刑,必须报送案卷的做法。他认为“人只有一个脑袋,杀错了,人头落地再也不能长出来。”虽然从冤案的数量来看只是少数,但对一个被判冤刑的人来说却是百分之百。谢老严谨办案、彻底为人民负责的精神,纠正了一批诸如“王为业反革命案”等案件,不仅在当时还给受害者一个公道,维护了司法正义,在当下,这种精神仍闪烁着熠熠光辉,值得我们法院每一位干警悉心品悟。
从廉洁自律上看,我们应 “不做大官做‘焦官’”,坚持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不搞特殊化,同时重视对亲属的教育和约束,引导子女自食其力,杜绝特权思想。从法院工作看,一方面要始终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加强民生司法保障,努力让“合情合理的好法”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应加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办案,审慎用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也会始终秉持“能多做事即心安”的精神,为群众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同大家一道努力为中国法治事业贡献力量,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