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学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时代价值
作者:单海涛  发布时间:2021-11-25 14:52:52 打印 字号: | |

陕甘宁边区少女封捧儿自小由其父亲封彦贵包办与张金才家儿子张柏儿订婚,后来封捧儿与张柏儿一见钟情,双方表示自愿结婚。但是封彦贵为了收取高额聘礼,再次把女儿许给朱寿昌为妻。张金才知道之后,当天晚上带着亲戚家人们持械闯进封家,扛起封捧儿回家成亲,封捧儿要张柏而明媒正娶,为这种强行举办婚礼的行为宁死不屈,碰的一下就撞在了柜子上。隔日执法人员与封捧儿父母来到张柏儿家,将封捧儿带回了家。华池县司法处认为,聚众抢亲是违法的,所以一审判决张柏儿、封捧儿婚姻无效。封、张两家都表示十分不满。封捧儿步行80里,到专区向马锡五告状。马锡五受理上诉后首先询问区乡干部及附近群众,多方了解案情,并找平时与封捧儿来往较多的人谈话,再亲自征求封捧儿的意见,知道她不愿意朱寿昌结婚,马锡五也找到朱寿昌进行谈话,让他知道婚姻自由不能进行包办。案件事实基本掌握后,马锡五法官先进行调解,后处理此案时,在村里公开审理。最终根据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当庭宣判,宣布张柏儿、封捧儿婚姻有效。对此判决当事人表示服判,群众也认为入情入理,一对青年夫妻更是欢天喜地。

上诉法院赴案发地进行巡回审理,是马锡五审理封捧儿婚姻案的重要特点,马锡五1935年入党,长期从事人民司法工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事实求是,深入群众,创造了群众路线司法实践的光辉典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司法审判领域的一项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一面光辉旗帜。

马锡五审判方式承载着新中国红色司法文化“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精神内核,是新时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思想方法,是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三中院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自身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我们与时俱进,挖掘马锡五审判方式时代价值,民商事审判庭自启动2018年“巡回审判”活动以来,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延伸司法审判职能,用群众听得懂、看得明、信得过的方式解决纠纷。他们中有克服雷电、冰雹等天气恶劣、山路泥泞湿滑等不利因素,驱车百余公里到达山村里法庭巡回审理的,最终使得多起高信访风险的案件得以圆满审结。也有在39度的高温天赴密云区平头村勘验现场并就地巡回审理,耐心细致的为双方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使得双方当事人之间尖锐的对立情绪明显得到缓和,当事人最终对三中院法官的大大点赞。

除了巡回审判,我们三中院创新司法便民利民举措,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让老百姓“退费可以不用跑”,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纠纷解决,提供“线上线下”分层次、多渠道、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式,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管形势怎么变,条件怎么变,环境怎么变,马锡五审判方式基本精神不会过时,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能变。我们法院人要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传统,传承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走出一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法治道路。


 
责任编辑: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