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调研成果
“四联”平台推动法治村居共建——三中院持续扩大诉源治理“朋友圈”
作者:谢薇  发布时间:2022-12-29 22:41:52 打印 字号: | |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决策部署,妥善处理基层一线矛盾纠纷,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司法需求,今年以来,三中院立案庭将法治疏导力渗透至社会治理“根部”,联合朝阳法院酒仙桥法庭先后在朝阳区物业管理协会党委建立“物业纠纷调解专业委员会”、在朝阳区将台洼村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法治村居创建中心”。上述共建项目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司法保障”为工作思路,以标准化、规范化、公开化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组织联建、服务联供、工作联抓、资源联合的“四联”形式积极探索诉源治理新路径,致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组织联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主力军作用

建立三方日常联络平台。通过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动、党建载体互用、结对互帮互助等方式,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共同研究基层治理突出问题及存在风险隐患、掌握纠纷矛盾的“引爆点”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党建推动纠纷诉源治理取得实效。

下沉司法服务。依托党员“双报到”活动,为基层干部、人民调解组织力量和群众提供订单式司法服务,根据矛盾纠纷类型、数量、特点,分别采用庭审观摩、以案释法等“请进来”的方式和专题座谈、法律培训等“走出去”的方式实现司法服务下沉,推动解纷端口前移。

服务联供做好基层法治治理的保障者

共建风险预警机制。对矛盾纠纷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协助基层干部做好预警研判、应急响应;定期通报类型化纠纷案例,助力基层政府科学决策、依法行政。

打造一站式纠纷化解体系。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平台,推动纠纷登记分流、化解调解、跟进追踪、反馈改进,完善诉讼服务、诉调对接衔接机制,回应群众高效、便捷解决纠纷的需求。

联合举办“无讼村居”座谈会。加强法律培训与法治宣传,提供定向、精准的法律帮扶,制定专项司法定制服务包;充分利用社会各类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多方资源与工作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公益组织、志愿团体贴近基层的天然优势,融合多元共治的格局,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居、进家庭。

工作联抓争做非诉纠纷化解力量的培育者

建立调解委员会,成立专业调解团队,两级人民法院基层党组织定期对调委会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采用上门、集中化解纠纷等方式对纠纷化解定向提供法律支持、专业指导;以邀请辖区基层党组织干部、人民调解员、群众代表旁听庭审、综合运用示范调解等方式延伸司法工作职能,推动物业、相邻关系等纠纷实现前端化解,提升基层调解力量对矛盾纠纷的吸收化解能力。

资源联合积极展现协作配合的聚合力

融合审判机关的法律专业优势与协会的行业优势、基层的教化治理优势,提高化解矛盾的整体效果。通过建立示范判决机制,发挥示范案件的引领作用,妥善化解平行案件纠纷;发布示范性裁判手册、制作普法动漫视频,汇总具有代表性、指导性的典型案例,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力争达到“解决一问,教育一片”的治理效果。

三中院立足于诉源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均在基层的特点及中级法院在诉源治理工作中承载的更多的是指导和协助基层法院功能的职能定位,出台《关于协同辖区基层法院、深化诉源治理工作十二项机制》,通过全局谋划、统筹协调,聚焦基层、诉前、诉内及重点领域类型化纠纷化解,建立健全“无讼村居”共建、重点议题研判、重点领域及类型化案件纠纷化解协作等十二项机制。今年以来,通过合作共建,三中院已和平谷法院峪口法庭在西樊各庄村村委会建立诉源治理工作站,深入开展“普法宣传、调解业务指导、巡回审判”等一站式综合性巡回诉源治理活动;与北京市消费者协会通过“力量融合”“机制融合”“服务融合”实现“三合聚力”,推动建立集法律宣传调研、消费纠纷多元化解、专家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合作示范高地……诉源治理“朋友圈”不断扩大。

下一步,三中院将充分运用“四联”平台将诉源治理工作扎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推进诉源治理十二项机制落地落实,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打造文明和谐美丽宜居的法治村居,努力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同频共振的法治工作格局,奋力谱写良法善治新篇章。

 
责任编辑:夏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