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调研成果
三中院“四维发力”护航中小微企业赋能升级
作者:熊静  发布时间:2023-03-31 18:56:15 打印 字号: | |

      近年来,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的长期性因素与短期性冲突相互交织,融资渠道、流动资金、风险管理、企业治理方面的问题加速暴露。2022年1至11月,北京三中院受理涉中小微企业公司类纠纷705件,同比上升18.28%。着眼于纠纷实质化解与企业赋能升级,北京三中院“四维”全面发力,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经营风险、优化公司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审判流程跑出“加速度”,降低企业诉讼成本。全方位梳理诉讼程序,全流程优化审理环节,让涉中小微企业商事案件审理并入快车道。优化“繁简分流”,释放二审独任制效率潜能,规范程序转换机制、强化质量监控举措,实现灵活配置资源与保障程序稳定相统一。以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为基础,联通在线保全、在线庭审与电子送达,实行委托鉴定、公告送达在线办理,涉中小微企业公司类纠纷全程在线诉讼率达90%,减轻了当事人诉累。建立关联案件领办机制,实现程序性事项集约处理、实质性裁判集思广益。构建重点突出的全流程审判监督管理体系,抓好诉讼保全、排期开庭、实质合议、审限变更等重点环节,加强庭前评议成果的庭审运用,减少各环节衔接耗时,缩短案件审理周期。2022年1至11月,涉中小微企业公司类纠纷案件平均审理时长同比下降11.1%。

      二是办案方式打出“组合拳”,增强企业维权实效。立足中小微企业核心权益保障,优化商事案件办理方式,助力中小微企业及时、快速实现合法权益。加大涉中小微企业商事案件诉讼保全的审查力度,坚持“审慎必要”原则,强化立审执协调联动,实行“清单式”保全告知与审查,有效降低诉讼保全用时。加大涉中小微企业商事案件的调解力度,坚持“放水养鱼”原则,实行全程调解,尽量促进经营债务展期、减免利息、打破经营僵局等,2022年1至11月,涉中小微企业公司类纠纷调解撤诉率达19.4%,同比上升了7.9个百分点,为企业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经营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加大对于胜诉中小微企业的执行保障力度,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对于追加、变更被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案件,既严格依法审查,又穿透全面审查,实现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与保护股东出资期限利益的有机统一,帮助中小微企业及时回笼资金、缓解流动性压力。

      三是审判理念亮出“新共识”,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引导作用,对于涉中小微企业融资类纠纷案件,对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及时更新审判理念,在个案层面解决具体融资困难,在社会层面促进改善总体融资环境。依法确认非典型担保的法律效力,合理判断交易模式和交易结构创新的合同效力,原则上尊重当事人的交易安排,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强化利息标准的审查力度,注重运用穿透式思维对公证债权文书执行异议之诉、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中的融资成本进行审查,对于超出法律上限的不予支持。着眼中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强化司法裁判与货币、财税、监管政策的协同配合,坚决依法打击制裁涉“套路贷”虚假诉讼,坚持资本维持原则与债权人保护原则有机统一,合理引导财务投资人进入退出,维护中小微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四是司法服务奏出“交响乐”,提升企业治理水平。针对中小微企业在相关纠纷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短板,强化调查研究、主动提供司法服务,通过精准化普法宣传、立体化司法建议、多元化司法引导等方式,助力中小微企业完善治理、行稳致远。打造“党建助企”活动品牌,落实“订单式普法”要求,编制合规经营、风险防范小贴士,以股东权利、股东责任为主题召开新闻通报会,帮助企业经营者了解和防范法律风险。将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作为司法融入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针对中小微企业内部治理风险、外部经营环境、长期发展障碍等问题,向企业、行业协会、有关行政监管部门立体化发送司法建议,建立多元解纷、矛盾共治机制,将中小微企业经营纳入法治化轨道。针对常见的股权转让纠纷、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公司决议纠纷等类型化案件,出台示范性裁判,将个案办理效果迁延至潜在纠纷预防,引导中小微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诚信经营、合规经营,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责任编辑:夏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