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学
讲述 | 我的儿媳是永动机
作者:北京三中院  发布时间:2023-04-10 09:25:15 打印 字号: | |


孩子问:“世界上有没有永动机?”

爸爸答:“世界上是不存在永动机的,因为它违反科学规律”。
可是,我想说我的儿媳像是永远不知疲倦的永动机。工作中勤奋努力,生活中善解人意。


讲述者: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卢圆圆的婆婆




说她是法官,

她纠正说现在还是法官助理。

说她是儿媳,

我其实一直把她当亲生女儿。


十一年前,远在国外的儿子发来一封很长的“家书”,说他找了一个在北京法院工作的女朋友,“家书”上的女孩聪明勤快、善解人意、贤惠明理……儿子写的洋洋洒洒,分明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毛头小子。


后来的朝夕相处,我懂得了儿子原来是慧眼独具。





她说,穿着法袍就看不出怀孕。


两人婚后不久,她怀孕了。但儿子博士还未毕业,出国时就满是担忧,怕她一个人在北京无人照料。但当时儿子正处于撰写毕业论文的关键时期,多次想回国均被她劝阻。


她独自挺过了整个孕产期,等儿子暑假回国探亲时,孩子已经出生三个月了。


她一点儿也不矫情,而且胆大心细,生孩子前一天还在坚持上班。那个时候,她是法官,能独立承办案件。


她说穿着法袍开庭看不出怀孕。脱下法袍调解时,反而产生了独特的孕妇效应,当事人看她苦口婆心劝解,都不好意思再争执了。


有一次开庭的时候,当事人在庭后递给她一张纸条,竟然是一张处方,原来是当事人看她不停的咳嗽,在开庭的间隙给她写了一张孕妇吃的药方。她说法庭上有争吵,也有温情。





她说,你们吃,别等我。


五年前,她从基层法院被遴选到了三中院,我们家距离她单位从50公里变成不足五百米,全家都很高兴,孩子们也以为再也不用熬夜等妈妈下班了。


可不会堵车的五百米却变成了最遥远的距离,她晚上什么时候回家成为无解之谜。


孩子们上学后,晚餐是全家人欢聚一堂的难得时刻,她却很少能够按时回家吃晚饭,起初,我还等等,可等着等着,孩子们渐渐丧失了耐心,就会吵着说:“奶奶,妈妈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啊,我们都快饿死了。


开始我还发信息问一下,得到的回复永远是:“老妈,你们先吃,我还有个判决没弄完”。


后来,我们渐渐形成默契,我怕她有心理负担不再催她,她也不再因为着急赶回家延误工作。







她总说抱歉,其实最亏欠自己。


因为她平时工作忙,工作相对自由的儿子承担了辅导孩子功课的重担,她总是很惭愧,所以只要一有时间就把责任扛过去。


周末,经常骑上电动车,像袋鼠妈妈一样,一前一后载着两个孩子去附近公园,说是给我们二老喘息的机会,她自己却永远没有休闲娱乐的时间。


一天晚上,她难得赶上家里的饭点。晚饭时说好的,她带孩子们下楼玩,孩子爷爷和爸爸去打球,我去跳广场舞。


跳舞回来,看见一群孩子们在楼下嬉笑打闹,旁边还站着许多遛娃的家长,我家的两个孩子也跻身其中。


我环视一周寻找她的身影,起初还没有看到,后来发现,在小区昏暗的路灯下,她正坐在高出地面十公分的马路牙子上,拿着一摞厚厚的材料在用笔勾勾画画,还不时抬起头朝孩子们的方向张望。


看到我,她抱愧地说:“月底结案压力大,带娃工作两不误。”





她说,妈,我们回来了。

还记得,正当我纠结怎么克服晕车难题,去北京看孩子时,她一个人带着八个月大的宝宝,奔赴一千多里,从北京到浙江看我们二老,陪我们过年。


当她前面抱着宝宝,后面背着双肩包,从机场走出来时,我刹那间热泪盈眶。



转眼间,他们结婚已经十年了。我们居住在一起也六年多了,虽然地域不同,生活习惯、饮食风俗有很大差异,但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们婆媳之间却从未发生过口角,越处越像母女,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有时候,不喜闲聊的儿子总说我们:“好啦,别再聊了。我们相视一笑,聊天的地点从客厅悄悄地转移到卧室。左邻右舍总是满是羡慕地说:“您真有福气,儿媳妇比亲闺女还懂事


其实,有福气的何止是我,更是我那不用在夹缝中两难的儿子。








她说,我还继续加油呢。

当别人问我儿媳是干什么的,我总是骄傲地说:“我儿媳在法院工作,是法官。

而她再三提醒我:“老妈,我现在还不是法官,是法官助理。而且为防止不必要的麻烦,说我是公务员就好了,怕有人过问案子,违反纪律。”


她说员额制改革后,她已经不是员额法官。她说她距离法官还有差距,工作时间越长越有业务惶恐,还要不断学习,精进业务。



我看到过她藏在衣柜里的法袍,我也相信,她的热爱,她的执着,她的努力,终会有所收获。


祝福你,我的女儿。



 
责任编辑:陈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