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用三句话来总结这部小说。
关于创作,他说失去也是得到;
关于质疑,他说形式也是内容;
关于获奖,他说得奖也是中彩。
《暗算》是中国当代作家麦家创作的长篇小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这是一本为战友所著的书。曾在情报机构工作的麦家,认识了一批才华卓越、天资过人却甘于默默无闻的天才。他们心中拥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爱国之情,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只长久存在于鲜为人知的阴影。他们的贡献与品质令麦家久久难忘,故提笔为之著作,让世人知晓。
《暗算》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三部分,每部分含有若干章节,分别讲述技术侦听者、密码破译者以及谍报者的故事,故事之间通过同为叙述者的记者“麦家”串联。
关于创作:失去也是得到
从全书创作来看,“失去也是得到”在七个叙述者身上均有体现。七名特工因或好或糟的经历而具有了出众天赋和技能。他们借此取得远超常人的成就,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但在得到的同时,命运无常又似注定,因其而荣耀者却也因其而亡。无与伦比的独特能力在特工们一生的命运中扮演的角色反反复复,令之所得亦令之所失。
读书过程中,不禁想到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在不同情形下,优点和缺点彼此也会发生转换,或许特质本身并无绝对优劣,不同的仅在于视角。
书中的语句也时不时反映了如上的观点,“ 上帝在造人时似乎总是公平的,聪明的人往往缺勤奋,智慧的人往往爱出世,爆发力好的人往往没耐力。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是上帝开小差的结果,上帝让他什么都有了,却让自身的公平没有了。”
关于质疑:形式也是内容
关于对文章结构的质疑,麦家的答案是“书的形式也是内容”。《暗算》本就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书,表里皆是。麦家曾言:“我对《暗算》的结构蛮得意的,《暗算》是一种‘档案柜’或‘抽屉柜’的结构,即分开看,每一部分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可以单独成立,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整体。这种结构恰恰是小说中‘701’的结构。……《暗算》中五个篇章互为独立,正是对此的暗示和隐喻。也可以说,这种结构形式就是内容本身,是701这种单位特别性的反映。”
关于获奖:得奖也是中彩
关于获得茅盾文学奖,他说,得奖也是中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麦家本人对“得”“失”的感悟,在书里书外都有所体现。
“中彩”又或许是麦家的谦虚。茅盾文学奖的颁奖词说:麦家的写作对于当代中国文坛来说,无疑是具有独特性。……麦家的小说有着奇异的想象力,构思独特精巧,诡异多变。他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若一种被痛楚浸满的文字,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他的书写,能独享一种秘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
阅读体会分享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相信麦家的回忆、书写本身就是一趟独特而享受的旅途。
作为阅读这本书的读者,也幸运恰逢遇见。正是有作者亲身体验作为基础,读书中能学到真实的军事知识,辅以《解密》《风声》《刀尖》等,似在读人生,也在学军史。我亦读到军人的信仰,一群隐姓埋名的天才,所有的荣耀只存在于黑暗,为祖国甘愿无声无息地在刀尖上行走,不禁令人在浮躁的生活中反思、追忆初心。他们的存在实让我深深感动。
张充和曾说:“书籍是前人倾其一生所成智慧的结晶,而我们,只须在前人基础上用读书让我们的人生绚丽。”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活跃而富有底蕴的思想离不开时时读书。未亲身经历,却借书阅览更多的人生。愿人人皆得书之相助,身处方寸之地,心在万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