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学
舌尖上的“双城记”
作者:常欣  发布时间:2023-05-23 15:24:43 打印 字号: | |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然而于我而言,乡愁则是一碗地道的刀削面,唔,或者说是一本菜谱。

我的家乡是煤都大同,处在晋蒙交界之地,地理上也更靠西北一些,饮食习惯里总是透露出一股西北人的豪迈之气。从我记事时起,街边的削面摊儿就是不可获缺的存在。大同人习惯早晨起来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从胃里暖到心里,再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儿。当然,山西以面食闻名,居民的主食不光是有丰富多彩的面食,还有各种谷物和粗粮,有很多连我都叫不出名字来,但是唯独这一碗刀削面,大概是离家在外的大同人心里最深的记挂。

十几年前我独自来北京求学,北京到大同三百多公里,虽说并不是什么孤独飘零的日子,但每每早上醒来,吃着校门口的煎饼或是食堂的烧饼,心里想着家里的那一碗刀削面,总会涌上一股酸溜溜的情绪,想不通为什么北京人早饭里没有面条。

那时宿舍里的姑娘们来自天南地北,闲暇时也会聊起家乡的美食,河南的姑娘说早上必备的就是一碗浓稠的、“重口味”的胡辣汤,山东的妹子说没有葱油煎饼一天简直没法开始,湖北的女生说不“过早”总感觉灵魂没有苏醒……大家听着别人家的美食,都会默默地擦起口水来,然而说着说着,就会想起自己家乡最普通不过的早餐,都沉默下来,便是乡愁萦绕。

后来大家吃货本性暴露了,会集体出动去“觅食”,看到山西馆子就想进去尝尝,然而几次之后,总是失望大过于期待。北京的水质与山西不同,师傅的手法也各不相同,而刀削面最重要的卤总是差点什么,后来就放弃了尝试,当然偶尔也会发现一两家山西面馆还算地道,却总是觉得与记忆中的味道不尽相同。后来读研究生时,学校食堂有了面食窗口,院里的食堂也会隔三差五地吃上一顿刀削面,然而我总是选择性忽略,同学、同事总是吐槽,你一个山西人怎么不爱吃面,其实也并不算是挑剔,但就是觉得家乡的味道还是留着回家的时候再慢慢品味。

食物背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的差别,更是代表养育我们的一方水土和人情风貌。我们想念一种食物,不如说是想念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从我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算起,我离开家乡已经十几年了,在三中院工作也已经七年多了,这些年里也许我离家乡更远,离北京更近,俗话说入乡随俗,我也渐渐地融入这里,虽然我还是难以像“老北京”一样品出豆汁当中的丝丝甜意,但是门钉肉饼和豆腐脑也能供给我开始新一天的能量,也会因为网友黑北京是“美食荒漠”而上头。北京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个故乡,我在这里成家立业,虽然偶尔也会“出戏”,在某个路口转身的时候听到的不是乡音,想起自己其实是一个“外乡人”,但我的胃已经彻底被这座城市驯化了。

我是大同人,也是新“北京”人,大同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而北京是留下我的青春、寄托我所有梦想和汗水的所在,这两座城市都是我的家乡,我可以吸溜吸溜吃下一碗凉粉,也能包好一卷烤鸭,狼吞虎咽地吃下去,我的胃里藏着两个灵魂,一个爱着塞北的面食,一个爱着皇城根儿下精致的北京菜。有人说,爱上一座城,因为一个人,但我说爱上一座城,因为一顿饭,作为一个爱生活、有梦想、有理想、爱拼搏的吃货,我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了自己的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不管是大同还是北京,我都希望太阳底下,每一天都是新的。

说了这么多,我都馋了,今天的下午茶就决定去吃炸灌肠了!


 
责任编辑: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