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学
书香三中 | 王冕:端午说乡愁
  发布时间:2023-06-22 10:36:29 打印 字号: | |



家在山西大同,端午回家,艾草飘香。过“粽子节”,家乡的习俗是包粽子、系端午绳、戴荷包、贴纸鸡、贴马符、悬艾草、沐艾浴——一个都不能少!

端午绳又叫五彩绳,我们当地有云:“戴了五彩绳,百毒不侵身,脚栓端午绳,皮条(蛇)不进门。”端午绳用五种颜色的线绳编制而成,据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同时也象征东南西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能够驱邪避毒保平安。小孩子要系在手腕、脚腕和脖子,稍小一点儿的还要系在肚子上。成年人基本只戴一个手腕,意思到了即可。而直到现在,妈妈还要给我两手两脚都戴全,笑称我“像哪吒”,真是“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呀。

贴纸鸡和贴马符似乎也是其他地方少有的习俗。大公鸡是用红色的剪纸剪成的,剪好的公鸡贴在黄色的纸上,剪纸的图案应该是大公鸡嘴里叼着蝎子,两只爪子分别踩着壁虎和蜈蚣,在远处有一条蛇和一只蛤蟆惊恐而逃。这种图案略复杂,所以现在外面卖的,只要能显示出大公鸡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即可。公鸡贴在门上的时候要在下方粘一些艾草,寓意一家远离五毒侵害。

除了贴公鸡,大同人过端午节还要在门上贴马形符饰。将五色彩纸裁成窄窄长长的纸条,即“符条”,将它们互相折压,叠成一个个正方形,就是“符块”,再将一个个“符块”拼叠成马的形状,贴的时候,也要在“马符”下面插上艾草。如果是小孩子,还要将小号的“马符”和艾草缝在衣服上,或者像发卡一样别在头发上。小时候,妈妈总是一边帮我别符,一边念叨着:“带点儿符,有人扶;带点艾,有人爱。”

想想那时候,我是大院里疯玩、楼上楼下乱窜的小丫头,每过端午,总要看看哪个小朋友家的大公鸡最神气,比比谁背的符更精巧,谁头上的艾草更好闻。如今已经长成大姑娘,衣服上、头上不再挂那些花红柳绿的东西,端午当日离家,拿下前一夜洗好的挎包,发现里面安静地躺着一支艾草,想必是妈妈一早放进去的。

乡愁说起来抽象,可每当这些画面的浮现时候,就应该是乡愁泛起涟漪的时候了吧。乡愁究竟是什么?其中的情愫几多复杂,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但我想,这其中,多少会包含着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家亲老去的伤感,无忧童年的怀念,物是人非的慨叹,也夹杂着在异乡拼搏的疲惫。

如今各地互联互通,交通畅达、网络光速,“车,马,邮件”都快,物理空间的阻隔似乎无法成为乡愁的主因,难有“家书抵万金”之感。即便如此,每每往返于家乡与北京之间,看着架起的高铁桥,总忍不住在列车飞驰中隔着玻璃窗,仔细地观察此次经过与上次有什么不同:桥桩有没有更多一些?上面的桥面架上了吗?这次的机械好像多了一种吧?总之便是——回家再快些吧!

人人都盼望离家更近,回家更快。每当乡愁涌上,我觉得,别让它成为无奈的庸人自扰,或是搅扰心绪的惨淡愁云,若是真有乡愁在胸中氤氲,不如减少些过度的聚会应酬,回家小住;不如认真听听父母电话里的话语,少些敷衍的嗯呀,多些耐心的倾听和诚恳的解释;对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不如少些无谓的想象,多些脚踏实地的真干。乡愁,它可以是一阵清风、一股暖流,提醒着人们,也鼓励着人们。


 
责任编辑:朱梁文轩